各类资源集聚,知识流、技术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穿梭往来
距离竣工还有一年多时间,位于嘉定的上海风洞中心已引来上海通用、华晨、奇瑞等8家汽车企业急切“下单”,为开发新车型预定“风洞试验”日期。这一汽车开发的核心基础设施,由同济大学专家团队自主研发设计,国内唯一。
就在不远处,同济新能源汽车中心工程,已准备好对新车进行包括发动机、噪音检测等在内的全方位“体检”。它还与大众、通用多家企业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,与上海大众、上海华普携手开发混合动力汽车……高校优势学科与区县功能定位“对接”,占地300亩的科技园区正在紧密筹划中。
近年来,上海积极探索校区、城区、园区三区联动,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、产业集群布局、社会功能拓展有机融合,大力推进了科教兴市主战略。
“落子”城市四方
突破观念和体制藩篱,由单打独斗的科研攻关,转变为一荣俱荣的创新联盟——人才、信息、资金流成一湖活水,高校、政府、企业形成多赢局面。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说,“三区联动”的核心理念,是站在科教兴市的高度,将高等教育发展与自主创新、区域经济发展、城市建设等系统规划,通过规划布局,引导各类资源集聚,融汇城市创新血脉。杨浦、闵行、浦东等区已形成共识:服务高校就是服务地区,发展高校就是发展地区。
东北片——杨浦区以复旦大学为核心,汇聚17所高校。复旦、财大、上海理工大学等就近拓展校区,与城区布局协调互补,互融共进,构成杨浦知识创新区重要组成部分。以高校为依托,区内建起复旦科技园、同济科技园、杨浦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一批科技园区。而位于江湾体育场与复旦大学间的创智天地,宛如一只巨大的科技“蜘蛛”,在大学、科研机构、科技公司、现代服务企业间“吐丝结网”。
西南片——闵行区政府、上海紫江集团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建设紫竹园区,“政府 高校 民企”三方资金结盟,成为“三区联动”牢固纽带。园区引入交大、华师大两所高校,计划通过5至8年建设,构建高层次产学研体系,迄今已资助两校约10亿元。闵行区还将连续五年,每年支持交大、华师大共上亿元区校合作经费。
浦东新区——张江高科技园区坐拥复旦微电子学院、交大信息安全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。拟建中的复旦药学院新址,学校可采取租赁的形式使用,部分解决学校建设资金短缺难题。高校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等学科优势对接产业发展需求,与企业、研发机构开展深层次、前瞻性合作。
新一轮融合还在进行: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区定址奉贤,尚未搬迁的学校已与毗邻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签订科研、人才培养全方位合作协议;上海海事大学和水产大学整体迁入位于南汇的上海临港新城,全面融入深水港建设……
放大高校“溢出效应”
据说,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以南的赤峰路上,靠卖盒饭一年也可赚下一辆小轿车的钱。为啥?“同家军”人气足呗。同济大学享誉国际的建筑设计学科培育出大量优质人才,杨浦区为使师生们尽早实现创新力价值,牵头置换空房,组建上海沪东科技经济园区,集聚500家设计企业,使860米长的建筑设计一条街渐渐成型。随着赤峰路日益繁盛,附近的密云路、国康路、四平路也逐渐被“同家军”包围。
去年,环同济周边的创意设计产值近30亿元。卢浦大桥、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、上海磁浮高速列车运营线、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5000多项国内外市政工程的勘察设计,都出自这里。杨浦区政府已与同济大学初步拟定规划:至2010年,将在同济周边打造一个年产值达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。
同在杨浦的复旦大学,则依托科技园多渠道融资服务平台和协助孵化服务,重点培育微电子、计算机软件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和环境工程等具备优势学科条件的企业群,使得科技成果转化驶上“快车道”。 例如,复旦微电子依托的,就是复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方面的科研力量和成果,短短几年从一个课题组发展成为我国设计能力、产品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,并于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。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指出,今后五年,科技园面积预计将达80万平方米,在复旦校区周围形成一条强大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带。
园区变身“聚宝盆”
通过规划布局,引导各类资源集聚,高校的知识流、技术流,城区的信息流、资金流穿梭往来。 三区联动,将大大小小的城区、园区变成“聚宝盆”。杨浦区在高校周边建立六个知识产业带,包括教育培训、现代设计、专业服务、信息技术、先进材料、环保科技,目前已集聚中小科技企业1800多家,成为城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点,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。通过支持高校就近就地拓展,发展研究性大学,杨浦知识创新区成了上海非贸易创汇的高地和服务全国的教育中心。
2002年6月25日,紫竹科学园在闵行东南一隅破土动工。当时不少人曾担忧:该不会是个“圈地运动”吧?事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——名校品牌,吸引多家国际一流企业入驻:上海微创软件公司的微创大厦奠基,英特尔渠道产品总部正式落户,不久前上海交大又成功和广西玉柴集团研发中心展开合作…… 几年来,紫竹园共吸引外资20亿美元、内资31亿元人民币,意向投资总额超35亿美元。
聚资本之宝,还聚创新之宝。多家高能级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紫竹,园区同时建立交大、华师大专家到研发基地兼职的柔性流动机制,大幅提升闵行区域创新力。2005年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百强中,闵行占有25席,数量连续三年全国居首;区内专利申请总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。
【链接】
三区联动,即大学校区、城区、科技园区的融合与联动发展。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、项目、手段,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;科技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,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;城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,创造一个适宜居住、休闲、交流的环境。